比起这两部分人,作为皇帝——头脑清醒,眼光敏锐的皇帝,嬴政、刘邦、刘恒、刘秀……这些东汉末之前的皇帝们,看到的却是另一方面。“黄巾军的主力全部被镇压下去了……那分散的残部呢?”嬴政直接抓住了这么一句话。王翦等人也注意到了,他们都是大秦的重臣,有着应对六国、镇压清理六国余部、平定民间的经验。因此,他们对于这种方面的问题也都很敏感。“黄巾起义彻底平定”和“黄巾起义的主力被全部镇压”,这两种说法,虽然看起来好像差不多,但实际却相差甚远。如果是前者,那么东汉朝廷就不需要再在这方面花费什么时间精力、人力物力了;但如果是后者,那东汉朝廷需要做的事可还多着呢。比如,加强地方军备力量,随时准备镇压流窜的黄巾军余部;比如,主动加强一部分地区的兵力,主动出兵去逐一剿灭黄巾军余部;比如,加强地方上的控制力,加强地方官府的权力……这些事情都不简单。增强地方兵力,那么人员从何而来?开支从何而来?是不是要增加服徭役的人数?是不是要增收一笔赋税,或者减少一下其他地方的开支?但以东汉这时候的情况,没事儿增加徭役,那简直是要进一步推动民间反抗;增收赋税同理。至于说减少其他地方的开支……以东汉的情况,皇帝要是能减得下来才怪。“地方上朝廷未必会选择增加兵力或者加强官府控制力。”李斯思忖片刻道,“这么做的话,阻力太多;汉灵帝有可能为了省事儿,直接选择进一步放松对地方豪强的控制。”汉灵帝不像是什么一定要迎难而上的人。朝中的官员士人们,其中不少大约都很乐见自己家族力量能够进一步增长;即使不在乎这方面的,也未必愿意去得罪同僚;愿意得罪的,又力量不够,或者想不出来其他的替代之法。那么,他们最后很有可能选择进一步放纵地方豪强——当然,话不能这么说,得说是“地方豪强履行大族责任,帮助官府治理当地,辅助朝廷镇压反叛”……而这么做的后果显而易见。这么搞,就算黄巾军没有成功,其他各种起义没有成功,东汉也是要完蛋的节奏。【顺带一提,皇甫嵩回京之后,还给卢植求了情,表示自己能够平定冀州,真正的原因还是在于卢植前期打下来的大好局面。】【因此,卢植免去罪责,官复原职。】【但,汉灵帝改变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可到底不可能改变自己的所有习惯。】【于是,在表示天下太平,改元中平——没错,中平这个年号其实是在这一年年底改的——之后,汉灵帝依旧故我,继续享乐,沉迷声色犬马;朝中大臣们大部分也依旧故我。】【这样的无所作为毫不知挽救的举动,自然进一步加剧了天下局势的变化。】【况且,在张角的黄巾军起义之后,虽然没能真正成功,却也实打实地严重打击了东汉朝廷的声望。】【当然我们要说,能有黄巾起义的发生,就表示着东汉朝廷的威望早已丧失大半;只不过,对于更多的人而言,朝廷山河日下的明确表现,就是从黄巾起义开始的。】【就在皇帝和朝廷继续过往的时候,各地的黄巾起义的余烬依旧在不断燃烧,并且从余烬变成了新的烈火,熊熊燃烧,这样的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刘邦深刻认识到,一个王朝最终灭亡的时候,必然有着一个或者几个非常难以言表,至少是让他难以言表的皇帝——当然,朝廷所处的整个环境都有责任,可皇帝这个人绝对属于关键因素。就像是他的大汉,西汉的时候,在后期能出现那么些个皇帝,比如汉哀帝,汉平帝等等;而到了东汉,这么一个已经有了西汉的先例在前的王朝,依旧出现了汉灵帝这样的人物。虽然以上这些皇帝都不至于如胡亥一般大脑缺失,也没有干出来太多的残暴之举,可他们对于现状都没有半分帮助,并且还在身体力行地加速情况的恶化……就算你没有什么办法,但你至少也得表现出来一个勤政的态度吧?!能力固然是一方面,可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长期混社会的刘邦对此可是心知肚明,深有心得。怎么这大汉后来的皇帝,连一个合适的态度都做不出来了?-刘秀无言以对。想也知道,能够爆发出来这样规模的起义,后续绝不可能是说停就停的。所以,汉灵帝还真就没有让地方上加强镇压措施么?而另一边,一直不愿意正视现实的汉灵帝刘宏终于绷不住了。——没错,一直不愿意正视现实。在这个“谈天”出现之后,在刘宏看到“本朝·君主”的列表之后,他就已经清楚知道了一件事情:自己就是这个庞大的东汉王朝的,倒数第三个皇帝。倒数第三个。倒数第二的,是他自己的儿子,虽然不知道是谁,但想来是他和皇后的儿子——何皇后;而倒数第一的,是谁他不清楚,但也应当是一个和他的儿子同一辈的——他的儿子,倒数第二个,是“少帝”,至于“少帝”是个什么情况,大汉的人都清楚。因此,最后的那个汉献帝……就是有人废掉了他的儿子后拥立的新君。作为被拥立的对象,怎么可能是什么成年的、有能力的人?所以,这说来说去,说到最后,岂不是在说他之后,大汉就几乎是衰亡了?少帝不能算数,最后一个被拥立的人也不能算数,那谁能够背负起大汉灭亡的这个巨大罪责?——只能是他!当然,以上这些道理,刘宏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可不是他因为黄巾起义才明白的,只不过他一直都在逃避罢了。:()历史直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