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热泪盈眶:“乡亲们的情谊,崇焕没齿难忘!”
有了粮食,军民士气大振。天启三年春,宁远城初步建成。城墙高厚,炮台林立,成为关外一座坚固堡垒。
袁崇焕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练兵的重要性,亲自制定训练计划,严明军纪。他还大力推广使用火器,特别是从澳门葡萄牙人那里购买的红衣大炮。
一日,袁崇焕正在校场观看炮手训练,忽见一少年兵士操作娴熟,发炮精准,不禁好奇询问。
少年兵士行礼回答:“禀大人,小的姓满名桂,蒙古族,自幼习骑射,近来苦练炮术。”
袁崇焕赞赏道:“好!明日开始,你负责训练新炮手。”
满桂后来成为袁崇焕麾下猛将,这是后话。
宁远城建成后,袁崇焕又将目光投向更东方的锦州。他派将领赵率教暗中前往锦州旧址,招募流民,屯田筑城,逐步恢复防务。
然而,朝中风云突变。天启西年,孙承宗因遭魏忠贤排挤,被迫辞官。高第接任辽东经略,此人畏敌如虎,一上任就下令放弃关外所有城池,退守山海关。
袁崇焕闻讯大惊,立即上书反对:“兵法有进无退,己复之城池不可轻弃。锦州、右屯动摇,则宁远、前屯震惊,山海关亦失保障。今只须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
但高第坚持己见,甚至下令宁远也要放弃。
袁崇焕愤然道:“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必不去!”
他拒绝撤兵,坚守宁远。其他关外城池守军被迫后撤,沿途丢弃粮草器械无数,哭声震天。唯有宁远城屹立不倒,成为山海关外唯一的明军据点。
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见明军自乱阵脚,亲率六万大军首扑宁远。此时宁远城内守军不足两万,外无援兵,形势危急。
有部将建议:“敌众我寡,不如暂避锋芒,退守山海关。”
袁崇焕厉声道:“宁远若失,山海关难保!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他召集全军,刺血为书,激励士气。又与总兵满桂,参将祖大寿等将领盟誓,死守宁远。
正月二十西日,努尔哈赤大军抵达宁远城外。见城防坚固,努尔哈赤先遣使劝降:“吾以二十万兵攻此城,破之必矣。尔等若降,封以高爵。”
袁崇焕大笑回敬:“汗王何自来侵?宁远既筑,岂可复让?来兵二十万,虚也,约有十三万,岂足畏哉!”
努尔哈赤大怒,下令攻城。八旗兵如潮水般涌向城墙。袁崇焕亲自坐镇城头,指挥明军以红衣大炮轰击。炮声震天,八旗兵死伤惨重。
激战三日,宁远城岿然不动。努尔哈赤本人也被炮火所伤,不得不下令退兵。宁远之战,明军取得前所未有的大捷。
消息传回北京,举朝欢庆。天启皇帝下诏嘉奖,升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然而,袁崇焕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努尔哈赤虽败,后金实力未损,更大的战斗还在后面。
站在宁远城头,望着远方隐约可见的医巫闾山,袁崇焕对身旁的祖大寿说:“宁远虽固,然孤城难守。必须恢复锦州,建立完整的关宁防线。”
祖大寿皱眉道:“可是经略高第仍主张退守山海关,朝廷中也有不少人支持他。”
袁崇焕目光坚定:“那就说服朝廷。辽东之事,关乎国运,寸土不可轻弃!”
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北京城中,魏忠贤等人正对他的声望日隆感到不安。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暗中酝酿。
而远在沈阳的努尔哈赤,因宁远之败郁愤成疾,临终前对皇太极等子侄说:“袁崇焕此人,不可力取,当以智谋图之。。。。。。”
关宁防线的建立,只是袁崇焕军事生涯的开始。更大的挑战和更复杂的政治斗争,正在前方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