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神色一凛:“毛文龙拥兵自重,不听调遣,私通后金,罪证确凿。弟子杀他,是为国家除害。”
“理虽如此,然毛文龙在朝中党羽甚多。你务要小心。”孙承宗叮嘱道,“再者,皇上虽年轻,却性多疑。你手握重兵,远在边关,更需时常沟通,消除疑虑。”
袁崇焕深深一揖:“老师教诲,弟子谨记。”
带着皇帝的厚望和老师的叮嘱,袁崇焕重返辽东。一路上,他不断思考着经略方略。
到达宁远后,他立即召集众将开会。满桂、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等心腹将领齐聚一堂。
袁崇焕首先出示尚方宝剑:“皇上授我全权,赐此剑,凡抗命者先斩后奏。望诸位同心协力,共图大业。”
众将肃然起敬。袁崇焕随即部署方略:“当前要务有三:一,修复大凌河、小凌河城池,完善防线;二,屯田积粟,自给自足;三,联络蒙古,共抗后金。”
他特别看向何可纲:“可纲,你精于计算,屯田之事交由你全权负责。我要你在三年内,使辽东粮草能自给七成。”
何可纲拱手领命:“末将必竭尽全力。”
袁崇焕又对满桂说:“满将军,你与蒙古诸部素有交往,联络之事交由你办。记住:恩威并施,既要以利诱之,也要以兵慑之。”
最后,他看向祖大寿:“大寿,修城筑垒是你所长,大凌河城就交给你了。此城关系整个防线安危,务必尽快完工。”
众将领命而去,唯有赵率教留下。他忧心忡忡地说:“督师,朝中近来多有非议,说您权倾辽东,恐生不臣之心。您是否。。。。。。”
袁崇焕摆手打断:“率教,我袁崇焕之心,天日可鉴。如今国家危难,但求问心无愧,何惧人言?”
话虽如此,但他心中明白,赵率教的担忧不无道理。权力越大,责任越重,风险也越高。
在袁崇焕的强力推动下,辽东防务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大凌河城遗址上,数万军民日夜施工;荒芜的土地上,屯田士兵开垦播种;蒙古各部在明军的威慑和利诱下,纷纷表示归顺。
然而,阻力也随之而来。修城需要大量银两,而户部拨款迟迟不到;屯田需要耕牛农具,而工部供应不足;更有人暗中散播谣言,说袁崇焕借修城之名中饱私囊。
一天,袁崇焕正在视察大凌河工程,突然接到急报:朝中派来的粮饷官员故意拖延发饷,士兵们群情激愤,几近哗变。
袁崇焕火速赶回宁远,只见军营前围满了士兵,纷纷叫嚷:“我们要饷!我们要活命!”
一个官员模样的人站在高台上,趾高气扬:“饷银尚未清点完毕,尔等稍安勿躁!”
袁崇焕大步上前,厉声问道:“为何拖延发饷?”
那官员见是袁崇焕,略施一礼,不卑不亢:“下官奉命清点粮饷,自然要仔细核对,以免差错。”
“核对需要几日?”
“快则三五日,慢则七八日。”
袁崇焕勃然大怒:“将士们饿着肚子守城,你竟要他们再等七八日?”他唰地抽出尚方宝剑,“本督师再问你一遍:今日发不发饷?”
那官员面色惨白,但仍强自镇定:“袁督师,下官是朝廷命官,你。。。。。。”
话未说完,袁崇焕手起剑落,一颗人头滚落在地。全场顿时鸦雀无声。
袁崇焕持剑而立,声如洪钟:“此人延误军饷,动摇军心,按军法当斩!今后若有敢克扣军饷、延误发饷者,以此为例!”
他随即下令:“立即发放粮饷,不得有误!”
士兵们欢呼雷动,高呼:“袁督师英明!”
事后,袁崇焕上疏自劾:“臣擅杀朝廷命官,罪该万死。然军心不可动摇,辽东不可有失,故出此下策。伏乞皇上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