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复杂的机械装置与闪烁的电子屏幕交相辉映。俞天站在巨大的浑天仪模型前,手中拿着一叠数据图纸,眉头微皱。“要想精准定位暗星行星,我们得让这古老的浑天仪和现代望远镜协同起来,发挥各自优势。”他的声音坚定,带着对未知探索的执着。
林夏的全息影像出现在一旁,数据弹窗在她瞳孔中飞速闪烁。“从理论上来说,浑天仪能提供稳定且精准的基准坐标,而望远镜负责捕捉实时影像,两者数据融合,的确有望大幅提升定位精度。”她一边说着,一边将模拟数据投影在空气中。
马库斯冷哼一声,却也不得不承认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哼,听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两者的校准和数据对接可没那么简单。”但他的机械手指己经开始在控制台上忙碌,调出望远镜的参数设置。
团队成员们迅速分工,俞天带领一部分人调整浑天仪的角度,确保其与现代天文坐标系精准对应。每一次细微的转动,都伴随着古老齿轮的嘎吱声,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低语。与此同时,马库斯则操控着机械臂,对望远镜进行精密校准,激光束在镜片间穿梭,调整着焦距和视角。
经过数小时的紧张调试,第一次协同测试开始了。望远镜捕捉到暗星区域的实时画面,数据如洪流般涌入系统,与浑天仪提供的基准坐标进行融合计算。林夏全神贯注地盯着数据,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速敲击,优化着融合算法。
“成功了!”林夏兴奋地喊道,“定位精度提升至0。0005度,比单独使用望远镜提升了近百倍!”屏幕上,暗星行星的位置被精准锁定,图像也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随着定位精度的提升,团队成员们的目光聚焦在暗星峡谷区域。在那片神秘的阴影中,一座环形建筑逐渐显现。“首径约5公里,和卷3中归墟母船的核心结构相似。”俞天指着屏幕上的图像分析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
马库斯的AI算法在融合数据中不断筛选、分析,突然,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出现异常波动。“等等,看这个。”马库斯放大图像,建筑阴影长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被提取出来,与地球东汉时期的“浑天说”模型对比图出现在一旁。两者的吻合度高达98%,数据曲线几乎完全重叠。
“他们在模仿我们的天文理论?”俞天震惊地喃喃自语,这个发现让整个实验室陷入沉默。
林夏迅速将数据进行深度分析,试图找出更多关联。“根据现有数据,这座建筑的建造时间,似乎与浑天说模型完善的时期存在某种微妙联系。”她的数据流在屏幕上组成时间轴,建筑的石料风化程度测算结果与浑天说典籍成书年份的间距,误差不超过20年。
马库斯的机械臂在控制台上快速操作,将建筑的各项参数与己知的归墟技术进行对比。“结构强度超出常规标准47%,但承重分布却完全参照浑天仪的环道比例。”他调出归墟前哨站的建筑数据,两者的材料密度相同,唯独受力模型截然不同。
俞天的机械义眼突然捕捉到环形建筑中央的微光。他让林夏放大图像,发现那片微光的光谱特征,与东汉铜漏的计时频率完全一致,正以12时辰为周期明暗交替。
控制中心的警报声突然响起,不是来自暗星方向,而是火星基地的外部监测系统。屏幕上弹出新的数据流:归墟文明的引力波信号中,首次检测到与浑天仪齿轮啮合频率相同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