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
卿云继续说道,“比如孔子骞提到的,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孔子学院,一开始就教京剧、古诗、毛笔字这类连咱华国人都感觉挺难的课程。
那咋能保证外国人能听明白、搞清楚呢?
而有的孔子学院,比如金帐汗国那边,老是教些基础的拼音和汉字,要不就组织外国人做华国菜、剪纸这类简单的课外活动。
从不往深了学,好多外国人都觉得没啥意思,这样也不能有好的文化输出成效。”
这一点,他其实比孔子骞还要了解。
毕竟,前世他所在的蜀大,便是非洲孔子学院的主力军,他是听那些实际去非洲援教过同事们说过。
甚至,在后世不少国人也觉得孔子学院没啥用处,还不如在国内多搞些希望学校。
“其次,是管理不严格,且没有标准化。”卿云说道,“孔子学院的监督责任没落实好,导致内部的教学秩序着实混乱,教学质量也糟糕得很。
有些国外大学的中文专业起初挺愿意和孔子学院合作,会请孔子学院的老师到大学讲课。
可后来清楚了实际状况,就不这么干了,改为自己聘请专业的中文老师。
因为他们发现,大部分孔子学院的老师,都是华国征召的年轻志愿者,真正的教师很少,甚至有些地方还是华国在当地的留学生来赚外快的。”
“这样的孔子学院在全球产生了不好的作用,不少外国人觉得孔子学院没让他们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华国文化变得消极。
这跟孔子学院设立的初衷完全不一样。”
“再次,花费着实不少。”
卿云继续说道,“据统计,这十几年里,国家有关部门给孔子学院及其前身的投入超过50亿美刀了。
单单是每所学校的建设费用就得数十万美刀。
而建成之后,要是别的国家不给孔子学院提供资金支持,那孔子学院后续运营管理的费用就得咱国家自己出。
这可是个没底儿的坑,每年每所学校都得往里投几十万美刀。”
“而且关键在于,孔子学院属于非营利性机构,这表明对孔子学院投入的资金不求回报,然而它所产生的文化输出作用却极为有限。
事实上,那些老外也就刚开始感兴趣,后来因为教学内容不佳、学习难度较大、和他们的理念冲突太大,慢慢的就放弃了。”
“最后,国际形势变化快得很,国与国之间的情况更没法预料。”
卿云说道,“当然,有些防备心挺强的别国政府也是在故意压制孔子学院,不想让孔子学院对本国文化产生过多影响。
因此,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那是既有内部问题又有外部麻烦。”
……
第127章真特么的土皇帝!
说到这里,卿云双手一摊,“我不否认,从整体上讲,国家设立孔子学院的出发点原本是不错的,也是很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
可实际执行的状况是什么?
是国家费了力、花了钱,还不讨好,没得到啥好结果,至少目前我们看不到希望。
文化输出的成效……不佳!
好吧,按照孔子骞的说法,是一点儿屁用都没有。
比如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的孔子学院,我们捐建的图书馆,对全社会所有人都开放,任何阶层、任何想读书的人,都可以来那里读书看报。
但是,图书馆里华国馆的华国书籍,几年来根本没有什么借阅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