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0章
京州天青山,月下亭。
亭中有口不小的古井,井口被铁栅栏封上,上面贴了景区的警示,提醒游客,小心坠入井中,可能有生命危险。
很少有人知道,这口井其实是干的,从井口向下,并不会坠到水中,甚至这口井自凿开之时,就没有过水,而是作为一个通道被修建的。
通过这井往下,会直达一处地下石厅。与般若会城里那处据点不同,这处地下洞窟开凿于古代,总归不如现代技术方便,可用的面积就少了很多。
实际上在古代来说,能开凿这么一处山中洞窟,已经非常的不容易,而是历史久远,与这天青山成名几乎是同时。
至于为何此山得名天青,按照本地县志记载,来源于一句诗。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
形容的是在天青山在山间雨后,能看见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与天空相应,苍青色的天空倒影于水中,天水溶于一色,再分不清天,地,水之别。
吟诵这句诗的人,便是很多年前,井中洞穴的主人,传说那是一位异人高士,曾在瘟疫时来到天青,炼药施符,拯救了不少的百姓黎民。
为了留下这样一位异人,本地百姓自愿出力帮忙修建了这处石窟,而这位异人在这个洞穴中传授医术与道法,直至其离开此地,也让这里的百姓得以有医有药,不再遭逢病苦。
只可惜历史太过久远,久远到县志里也未能留下这位异人的姓名。异人所留下的法脉和石洞,也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间。
直到近代,般若会重新发现这处地下石窟,并且发觉此处留下的一些医术,在这基础上改造出了般若会的第一丹方,也就将这里作为了般若会的重要据点。
只是随着发展,地方太小,距离城里的距离太远,不利于后续的发展,所以才逐渐将地盘搬到了城里,开凿出了更大的地盘,其历史之久远,比很多人想的都更久。
但这么多年,也没放弃天青山的这处据点。这些时日都在逐渐把总部搬回来,但也直到今天才正式完成。
一直喜欢浑身黑衣的首席长老,今日也穿着盛装,一袭大红色的长袍,携着长老会全体,站在一处三层垒土的高坛之上,这处坛宇,正在月下亭的古井之下,每到合适的时候,天光斜射入井,会因为空气密度的均匀程度不同,投射下一道光柱正好落在坛上。
选定今日启坛,就是要等这个时节,上接天光,下承地炁。
点燃三根清香,首席长老身边还是梁长老,他亲自点香递给首席长老,首席长老拈香入炉,指诀对着香炉处画了个圈,踏步向前,步步如踏云,上身挺拔定直如松,指尖诀法飘逸,口中持咒清晰快速。
若是慕容燕竹在这,看着这位首席长老做科,也得出言赞叹。这套做科的姿势,比起天师府的高功也不差,明显是练过的。
普通人可能觉得,做科的姿势不重要,内在更重要。但实际上这是受佛家空性思想的影响,重质不重形,特别全真受佛门影响后,大多也持此论。正一、茅山上清和灵宝等派的正统传承也越来越少,民间教法本就不擅科法,亦是重法不重科。
实际在玄门正统,正一这一系里,科法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茅山显密两宗的争议,都在这科法是否重要上。
正一这一系被称为符箓派,世人就只知其画符念咒。却不知其要旨是“科仪演教”,科分内外,内为斋,是从身到心的洁净自然。外是仪,依科行法,从内密到仪态,含符、咒、诀、印、章等多个部分。
其内通于大道,外通于神明,可上达九天,下彻九幽,天地人神皆汇于一科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