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小说

秋天小说>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 > 第76章(第3页)

第76章(第3页)

中医交流会来了58家中医传承人,通过了考验留下来进入中医协会的有43家,最幸运的是,虽然有十几个省都是独苗苗只留下了一家,但大陆地区好歹没有哪个省是光头,这就方便了管理。

“这是我和陈大夫昨天晚上整理出来的关于咱们中医协会的一些规章制度,大家看一看。”

白露是中医协会的会长,她原本是想让陈大夫来做会长,她挂一个副会长的,因为陈大夫人在京城,而且绝对值得信任。但陈大夫拒绝了,理由是他年纪大了,任不了几年就要退休,到时候白露再接替的话,难保不出什么乱子。

而且陈大夫还要负责给领导们检查身体,平时也很忙。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白露捐出了黑玉草、配方,现在又要公开她所会的医术,加上木家堡制药厂每年的税收都比其他工厂高,半点不搞偷税漏税弄虚作假,不管是上面的领导还是下面的医学世家都对她比较信服。

让她屈居第二说不定还会在造成人心不齐。

既然如此,白露也不推辞,当天晚上便拿出了她撰写的规章制度和陈大夫一起商量。

在白露的设想里,中医协会应该是中医们的后盾和枷锁。在他们受到业内不平等待遇,比如说某医院歧视中医而剥夺了他们的工作或者升值情况的时候为他们撑腰出头,同时也要监督着中医们要遵守医德。

这一点大家都没有意见,会议室里,最年轻辈分最小的是徐家的那位徐白芷姑娘,今年19岁,但也是三岁启蒙背汤歌,这小姑娘和云华一样,主修妇科,如今已有三年独立行医经验。

如果说论对那些招摇撞骗的“游医、医婆”的恨的话,他们这些人绝对不会比病人和病人亲属少,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让整个行业越来越难。

白露要约束这些人,会议室里的各家只会举双手答应,所以,关于规章制度里的成立省级协会这一条大家都没有意见。

每省选派会长一人,副会长两人,委员十人,这些人有直接考核权,可以颁发独立行医资格证,相当于西医里的主治医生。而再往上的职称,则要前往京城参加中医协会的考试。

为了避免出现会长副会长一家独大的情况,中医协会每三年也会组织人到各省举行一次额外考试。而每个主治医生,一生中都有两次报销食宿入京考试的机会,这是白露提出来的。超过两次,要自负食宿,超过三次,要缴纳报名费。

“木家堡制药厂以后每年会向中医协会捐助一笔钱,这笔钱除了考生们两次考试报销费用外,还可以用于优秀中医学生的助学贷款,大家以后若是遇见好苗子,家庭困难的都可以让他们申请这个贷款,也可以推荐他们到木家堡学校上学,食宿全包。”

人才才是根本,只有培养出更多的接班人,中医才有希望。中医难学,以前还可以送去药房医馆做学徒,但前些年这条路也很难实现,经历了运动之后,各家如今的情况都不算好,不足以支撑数位徒弟的衣食开销,若等各家恢复原气了再去收徒弟,这一代就要荒废了。

“真的食宿全包吗?”这话一出连陈大夫都坐不住了。

“白露,这可不是一个两个孩子,哪怕有天分的稀少,但全国那么多人,总也能选出不少来。这笔钱可不少,你想好了?”

“想好了,您老以为,我为什么宁愿被人骂奸商也要把霜露旗下的产品定那么高的价格?钱挣回来了不就是拿来用的吗?这才是用在钢刃上。”

“原来你也知道人家骂你奸商啊。”陈大夫笑着说了一句,眼睛却有些红。

底层的百姓们和前线的战士们最能体会到白露的好,也是最支持白露的人,因为木家堡制药厂出的药效果又好又便宜,因为白露给上万名知青们带去了希望。

但是对于那些家庭条件很好,养尊处优长大的少年人来说,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求医不能的情况,白露的所作所为他们感触不深。他们与白露打交道最多的反而是如桃李年华这类高价护肤品。

桃李年华的价格昂贵,就是家里有人拿着五级以上工资的买一套都要心疼很久,对于这么高的价格,自然有人要抱怨的。这样的人,京城最多,他们不止抱怨,有些还跑去举报白露,然后被自家长辈训斥一通。

“我这才哪到哪啊,要真的嫌贵,这东西根本卖不出去,哪里会卖断货。”

白露笑着应了一句,又把话题扯到规章制度上来。她知道各家如今的情况,所以她自己捐款的事情只是提了一嘴,陈大夫原本想捐一点都被她拒绝了,就是怕其他会员难做。

后面是关于学校方面的,白露和教育部这边沟通过,几大医学院会招聘一批老中医进去做老师,如果有学生周围接触不到中医,但又像陈业华一样确实有天赋的,也可以通过考大学的方式来加入。

最后则是医疗事故的坚定和医生考核的,这些条款分得很细,都是白露曾经遇见或者听说过的问题。其他大夫看不懂的,她会一条一条给大家解释为什么制定这条,会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这些规章制度商议了整整五天才最终定下来,由白露去政府部门递交走程序。关于中医协会的事情基本定下来了,但中医们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白露也没有放弃这个机会,接下俩的一周,白露把医生们分成了三组,在京城义诊,为中医协会扬名的同时也是为中医正名。

老大夫很喜欢这样的义诊活动,毕竟白露把开销都给包了,好吃好住的不说,还能近距离接触到各家的绝学,在义诊的同时又能学习。这样的好事哪里找。

义诊进行了一周,年轻的大夫们受益匪浅,很多以前不明白的地方在这次的义诊活动里都被解释得清清楚楚。期间还有一位叫赵允的小伙子,他擅长内科专研脾胃治疗,但他师父偏偏擅长接骨针灸,在这次活动中,他师父发现孩子很多地方他教不了,最后竟然请求另一位内科大夫帮忙带两年。

而那位大夫惜才,竟然也同意了。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可以说,这一场交流会,领导们满意,白露满意,参加的中医满意,京城得到免费治疗的老百姓们也很满意。

中医研讨会结束后,白露和陈大夫却没有闲下来,他们要在京城成立一所像木家堡学校那样的中医学校。毕竟中医这东西还是要从小培养,这件事已经得到了领导的支持,教育部那边连场地都选好了,如今主要是老师的问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