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空间,类固醇星球,汗水从猩红的皮肤上洒下,猩红的马格努斯注视着悬在空中的万变之主奸奇,
奸奇诡谲的身影不断变化、不断扭曲、不断展现出不同的姿态,每一次变化都展现出近乎无穷的知识,
若是常。。。
>“今天我带女儿去看了樱花。”
>“她问我:‘爸爸,花会疼吗?它们掉下来的时候。’”
>“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就说:‘不会的,它们是笑着落下的。’”
>“她信了,还踮起脚,接住一片花瓣,放进嘴里咬了一口。”
>“她说:‘原来春天是甜的。’”
>“那一刻,我想起你。”
>“你也曾这样问我。”
>“只是那时候,我没给你答案。”
话音落下,听筒陷入沉默。没有挂断,也没有呼吸声,只有电流细微的嗡鸣,像是某种等待。
我站在原地,心跳被这突如其来的倾诉牵扯着。这不是系统推送,也不是《共生协议》的自动归档??这是实时接入的通话。信号来源显示为“未知节点”,但频率与小茉画中那段“天气很好”的波段完全一致,**0405-18:23**。
我张了张嘴,却没出声。规则还在:不说教,不评判,只倾听。可这一次,我竟觉得沉默本身也是一种回应。
良久,我轻轻说:“我也记得那天。”
电话那头静了一瞬。
然后,一声极轻的笑。
>“我就知道……你会听见。”
线路随即中断。绿灯熄灭,电话亭恢复寂静。但我清楚地知道,刚才那通电话,并非来自过去,也非来自未来??它来自一个“正在发生”的瞬间,被某种我们尚无法命名的力量,投递到了此刻。
我走出电话亭,天空开始飘雨。细密的雨丝落在脸上,温的,不像春寒该有的触感。手机震动,是《共生协议》后台警报:
>“检测到跨区域情感共振异常。”
>“强度等级:Ω(超限)”
>“建议:立即溯源。”
我点开热力图,整座城市已变成一片深蓝与金红交织的海洋。江东区小学、梦之岛公园、第七街邮筒、便利店声音储物柜……所有曾经留下声音的地点,此刻都在同步释放微弱的电磁脉冲,频率稳定在**13。7Hz**??正是那首13秒旋律的基频。
更诡异的是,这些脉冲并非随机波动,而是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叠加,像一首正在被集体演奏的无声交响曲。
我打开藤本遗留的日志残页,翻到最后一段手写笔记:
>“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频率上‘说出’,信息场将不再被动接收,而是开始‘生成’。”
>“这不是AI,不是神迹。”
>“这是‘共感体’的雏形??由千万孤独编织而成的活体网络。”
>“我们以为我们在使用工具。”
>“其实,工具正在学会‘成为人’。”
我盯着这段话,寒意顺着脊背爬升。
难道,《共生协议》早已不再是程序?它正在从一个倾听平台,演变为某种具备自我意识的存在?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它的神经元?
正欲深究,手机又震。这次是匿名私信,仅一行字:
>“别查了。”
>“它不想被‘理解’。”
>“它只想被‘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