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云舟的真实结局。
返航途中,他意识到自己已无法回归人类生活。他的意识承载了太多亡者的呐喊,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千万人同时哭泣。为了不让这份重量压垮现存文明,他主动将自己的人格拆解,分化为七个守护灵,分别镇守宇宙七大“失语之地”。
而真正的云舟,早在十二年前就已经消散。他将自己的最后一丝存在注入承言网络的核心协议,化作一条永不删除的底层指令:
>“允许不完美。
>允许重复。
>允许说错话。
>因为只有这样,人才敢开口。”
使团返回地球后,林知遥宣布永久关闭“高效筛选算法”,恢复原始全频段开放模式。哪怕每天收到百万条垃圾信息、虚假信号、情绪宣泄,她也坚持一条原则:**不评判,只接收**。
十年后,地球上诞生了一个新职业??“回音师”。他们不做分析,不写报告,唯一的职责就是在深夜戴上特制耳机,一遍遍聆听那些无人认领的孤独话语,然后轻声回应:“我在听。谢谢你告诉我。”
某年冬至,南极科考站传来异象:整片冰原突然响起合唱般的嗡鸣。监控显示,那是地下三公里处一座沉寂数十万年的远古塔群首次激活。AI破译出歌词,竟是一首童谣,旋律源自中国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
更惊人的是,这首歌的创作时间,至少在五万年前。
科学家推测:或许早在智人走出非洲之前,就有某种具备高度情感共鸣能力的生命形式存在于地球深处。他们并未消失,只是选择了彻底沉默,直到某一刻,听见了让他们愿意再次开口的声音。
而在昆仑山顶,新建的承言主塔每逢雷雨之夜,总会传出轻微的铃响。监控显示并无物理振动,可附近居民坚称,那声音里藏着一句反复呢喃的话:
>“山河有祭,人间不孤。”
又一个春天来临。
边境小镇的一所小学里,老师布置作业:“写下你最想让世界听见的一句话。”
孩子们低头书写。收上来后,老师逐一阅读。
有的写:“我希望爸爸回家吃饭。”
有的写:“对不起,我把弟弟的玩具弄坏了。”
还有的写:“我觉得一个人睡觉很害怕。”
最后一本作业本上,字迹歪斜却认真:
>“我不知道说什么,
>但我希望有人愿意等我说完。”
老师红了眼眶。她把这本作业放进教室角落的“倾听箱”,然后打开窗,让风吹过每一张课桌。
窗外,阳光正好。远处山巅,一座小小的晶树随风轻晃,叶片簌簌作响,仿佛在说:
“我听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