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小说

秋天小说>谁说我是靠女人升官的? > 330姓苏的疯子是真敢杀人(第2页)

330姓苏的疯子是真敢杀人(第2页)

片刻后,那干瘪的窝头竟泛起淡淡光晕,咬下去时,老人突然泪流满面:“这不是窝头……这是我娘做的红薯饼,烫手,香得很……她说‘儿啊,吃饱了才有力气活’……”

那一夜,整片废墟上空浮现出无数虚影,男女老少,列队而坐,低头吃饭,有人笑,有人哭,有人默默夹菜给身旁空位。仿佛一场迟来了六十年的团圆宴。

“源种”在高空微微颤动,洒下一缕乳白色光丝,落入大地裂缝之中。

继续北行,越接近荒原,气候越是恶劣。风沙如刀,昼夜温差极大。队伍中已有三人病倒,靠彼此搀扶前行。食物日渐匮乏,但他们始终坚持不用营养剂,只吃随身携带的灾年替代粮:橡子粉团、稗子糊、树皮饼……

第五十八天,他们终于抵达目的地??一片被风沙掩埋半个世纪的村落遗址。地图上早已抹去它的名字,唯有残碑一角露出地面,刻着两个模糊的字:“田坊”。

正是童谣里的那个地方。

“月光光,照田坊,阿妹饿死在山岗……”

盲眼老妇跪倒在地,双手抚过焦土,喃喃道:“这里埋着三千七百二十一具遗骨,每一具都曾抱着空碗闭眼。他们的胃里,只有纸灰和草屑。”

禾生仰望天空,“源种”悬浮于遗址正上方,缓缓旋转,裂痕愈发清晰,内部人影奔涌,低语声汇成一首无词的歌。

他知道,时候到了。

当晚,他们点燃篝火,摆出三百张象征性的矮桌??用枯枝搭成,上置陶碗,盛清水代酒,放石块为饭。这是守问堂最古老的祭祀仪式:请亡者归来。

禾生跪在中央,双手高举那片“心镜苗”的落叶??它早已干枯,却依旧散发着微弱光芒。

“我们来了。”他声音沙哑,“我们一直记得。”

火焰猛地蹿高,映红半边天际。

刹那间,大地震动。

“源种”自空中坠落,不偏不倚,落入遗址中心一口枯井之中。触地瞬间,并未粉碎,而是化作一团流动的光液,迅速渗入土壤。紧接着,整片荒原开始异变??龟裂的地表下涌出清泉,沙粒凝聚成壤,焦黑的树根抽出新芽,就连那些深埋地底的骸骨,也在柔和光芒中渐渐泛出温润色泽。

更不可思议的是,第二天清晨,人们发现荒原上竟自发形成了九十九块规整的田垄,排列方式与守问堂的“问田”完全一致。每一块田中央,都冒出一株幼苗,形态各异,却共同具备一个特征:叶片背面浮现出名字。

这些名字,不再是单一的“阿妹”“石头”,而是成对出现:

“张大娘与她抱养的弃婴”

“李铁柱和他的跛脚弟弟”

“王桂花,临死前把口粮塞进邻居孩子的书包”

“陈瞎子,靠唱丧歌换米,全给了村里的孤儿”

……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被遗忘的善行,在饥饿年代里依然选择给予。

全球各地几乎同时感应到这场巨变。

日本稻田中的汉字更新为:“原来妈妈的眼泪,也混进了米饭里。”

巴西贫民窟的藤蔓开出紫色小花,拼出新句:“今天我吃到了完整的汉堡,第一口,留给街头的老奶奶。”

北极冻土层中,那粒万年小麦的后代再次发芽,叶片显字:“人类第一次播种,是为了不让同伴饿死。”

联合国紧急召开第二次峰会,宣布将此地列为“人类记忆圣地”,永久禁止开发。中国率先成立首个“耕忆研究院”,以科学手段记录并传承饮食记忆的文化基因。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恢复“饭前默念”仪式,讲述一餐饭背后的来历;学校开设“饥饿伦理课”,让学生体验三天极限生存,目的不是折磨,而是唤醒共情。

而守问堂,正式解散。

临别那日,禾生将所有典籍封存于地窖,只带走一本空白册子。他对remaining的弟子们说:“从今往后,不再需要专门的守护者。只要还有人会在吃饺子时想起外婆的手温,只要还有孩子问‘为什么穷人也要分别人一碗汤’,耕忆师就从未离去。”

三年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