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小说

秋天小说>我才是徒弟们的随身老爷爷? > 第四章 竹篱交易(第1页)

第四章 竹篱交易(第1页)

与素月真人等人分别前,张承道打听了不少有关这个界域通道的事。

作为一个刚修仙一年多的现代牛马,张承道对仙道的知识,只能用“贫瘠”二字来形容。

何况他每天忙的要死,除了整理藏书楼中的各种书册。。。

>“小满七岁那年,救了跌入枯井的老妪。

>老妪无亲无故,临终前将一生积蓄缝进他衣角,说:‘你若长大成了人,别忘了也帮别人一次。’

>小满没打开钱袋,原封不动埋进了土里。

>他说:‘她要我帮人,不是要我拿钱。’”

孩子抬头看向父亲:“这是……真的吗?”

父亲凝视火焰,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吹散:“这世上曾有个少年,名字早已不在碑上、不在书里,可每当你看见有人蹲下身子扶起摔倒的老人,听见谁在雨夜里为陌生人留一盏灯??那就是他在呼吸。”

远处骆驼轻嘶,星河横贯天际,仿佛无数灵魂列阵而行。

而在北岭守忆寺,晨钟未响,已有百人静立殿前。他们手中捧着自刻的木板、石片、甚至烧焦的竹简,上面皆录着一段段未曾载入正史的往事。一名老妇颤巍巍上前,将一块粗糙陶片放入新设的“遗名墙”缝隙中。陶片上刻着:

>“壬午年春,疫起。村中医婆苏氏,独守孤寨二十日,以草药熏烟护孩童百余人。力竭而亡,尸身三日后方为人知。无人知其全名。”

她喃喃道:“我妈……就姓苏。”

话音落下,墙内忽有微鸣,似琴弦轻震。众人屏息,只见整面墙竟泛起淡淡青光,那些原本干裂斑驳的刻痕,竟如活水般流动起来,字迹逐一清晰,连最模糊的一笔也都变得端正有力。更奇的是,墙心处缓缓浮现一行新字,非刀刻,非笔写,像是从石头深处自己长出来的:

>“苏婉娘,年四十八,生于南塘村,通医理,擅针灸,好施不言报。死后三年,寨中孩童仍于清明折柳供于山口。”

老妇浑身剧颤,泪水滚落:“娘……原来你叫婉娘……”

此时阿木正立于观星台之巅,手持竹杖,遥望四方。他已连续七日未曾合眼,因每夜子时,杖头陶片便会浮现新的讯息,内容不再是单一故事,而是一幅幅地图般的脉络??某地某山某河,埋藏着被遗忘的记忆碎片;某城某巷某井,曾发生过足以撼动人心的善举。这些线索如同星辰连线,织成一张覆盖九州的记忆网络。

他知道,《尘光集》真正的形态正在显现:它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活着的世界记忆系统,由千万人的“记得”共同维系。

“师尊!”一名弟子急奔而来,“西南方三百里外,一座古桥塌了,压伤十余百姓。地方官府封锁消息,说是‘天灾难免’,欲草草掩埋死者姓名。”

阿木闭目片刻,缓缓睁开。

“去取《续光谱》第七章,带上骨琴。”

半个时辰后,十二名弟子随阿木徒步赶至事故现场。断桥残骸横卧河面,泥泞中散落着破碎的布鞋与半截拐杖。村民围在一旁,神情麻木,似已习惯沉默。

阿木席地而坐,将骨琴置于膝上,十指轻拨,奏出《续光谱》第七章??《唤名曲》。此曲无词,唯有七个音阶循环往复,节奏缓慢如心跳,却蕴含极强共鸣之力。当最后一个音落下,他低声念道:

“今日第一条:甲辰年九月廿三,木匠周大根,见桥栏松动,连夜修缮未成,恐行人坠落,遂以身体横卧缺口处,持灯笼守至天明。次日清晨力竭晕倒,被路人救回。今晨桥塌之时,他曾高呼警示,救下六人,自己却被落石击中头部,现昏迷不醒。”

千人寂静。

忽然,一个小孩哭喊着冲出人群:“是我爹!我爹昨晚就没回来!他们说他多管闲事活该!可他是好人啊!”

紧接着,一位老汉拄拐上前:“我孙子是他背出来的!我要记住他的名字!周大根!周大根!”

一人开口,百人响应。

“周大根……我们记得。”

声浪滚滚,直冲云霄。

就在这一刻,天空骤变。乌云裂开一线,月光倾泻而下,照在断桥废墟之上。奇异的是,那些碎石竟开始轻微震动,继而缓缓移动,自行堆叠成一座低矮石台。台上无碑,却凭空浮现出三个大字??

**周大根**

字体苍劲,似由无数细小光点汇聚而成,宛如星砂铸就。

围观百姓跪倒一片。

而与此同时,在京城监史台深处,“禁忆之眼”猛然爆发出刺耳嗡鸣。青铜瞳孔剧烈收缩,铁链崩断两根。台中典籍自动翻页,所有关于“桥梁坍塌”的记录瞬间化为灰烬,灰烬飘落之际,竟拼成一行逆文:

>“你们可以毁桥,但挡不住人心搭路。”

监史令惊怒交加,下令全国彻查“邪乐传播”,严禁民间私设祭坛、诵读野史。然而命令尚未传出国门,便接连传来诡异事件:

江南某县,衙门前石狮夜间流泪,泪珠落地成字:“李秀英,代缴赋税救孤女三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