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小说

秋天小说>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 第三百六十六章 这是向陛下秀肌肉(第1页)

第三百六十六章 这是向陛下秀肌肉(第1页)

“打死人啦!”

这一嗓子喊出来,那些动手打人的年轻官员们全都愣住了,紧接着就一哄而散!

原本追着甄演不放的人,也立马调转方向,各自跑路。

步军统领衙门那几个兵,这会儿大多鼻青脸肿、狼。。。

风起于昆仑之巅,卷着细碎的雪粒,在残垣断壁间穿梭呜咽。那朵白莲在沙石中摇曳,花瓣洁白如初,不染尘埃。根茎之下,埋藏着一段被岁月掩埋的记忆??不是碑文,不是铜契,而是人心深处未曾熄灭的一缕微光。

长安城外三十里,春阳照野,柳色新绿。一辆简朴的马车缓缓驶过官道,车上坐着一位老者,身披青灰布袍,手中握着一卷泛黄竹简。他目光沉静,望向远处连绵起伏的终南山脉,仿佛能穿透云雾,看见十年前那一场焚心祭火。

他是谢明远,当年钦天监首席,也是唯一知晓“九龙阵眼”真正秘密的人。二十年前,他亲手将年幼的赵念送入青城山书院,从此隐退江湖,只在民间游历讲学,以残篇古篆点拨有缘之人。如今朝廷重开兰台秘阁,他应召返京,却不肯住进官邸,只愿栖身于城南破庙旁的一间草庐。

“先生真的要见他?”随行的小童低声问,“听说赵公子早已不在人间,化作晨雾消散了。”

谢明远轻笑:“若真不在,为何这十年来,《千字文》之声从未断绝?若真离去,为何每至冬至,西北风中总有童谣回荡?”

他抬头望天,只见一群归雁掠过长空,排成“人”字,正飞向南方。

***

与此同时,蜀中青城山下,玄黄塾第七十二号学堂内,书声琅琅。

一群孩童端坐堂前,齐声诵读:“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声音清脆,如泉击石。教书先生是个年轻女子,眉目温婉,袖口绣着一朵小小的白莲。她名叫林素心,曾是福州土地庙前听经的老尼弟子,后来得赵念亲授《心灯录》三章,便立誓终身执教乡野,不入仕途。

“今日我们不读下文。”她合上书卷,微笑道,“我来讲个故事。”

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眼中闪着期待的光。

“很多年前,有一位少年,天生盲眼,却比谁都看得清楚。他看的不是山水草木,而是人心善恶。那时天下大乱,九位皇子争夺帝位,百姓流离失所。有人说,唯有重启‘九龙阵’,才能镇压地脉暴动;也有人说,必须献祭‘执灯者’,才能平息龙怒。”

她顿了顿,指尖轻轻抚过讲台上那盏幽蓝琉璃灯??与赵念当年所持一模一样。

“可那位少年却说:‘我不信命定,我只信人心。’于是他不做帝王师,也不当国之器,只在一个个小村庄里,教孩子识字读书。他用一本《千字文》,点燃了一盏又一盏心灯。”

一个男孩举手:“老师,那盏灯现在还在吗?”

林素心点头:“在。只要你心中还有良知,它就永不熄灭。”

窗外忽然刮起一阵风,吹动门楣上的风铃,叮咚作响。铃声中似有低语飘来:“信不在碑石,而在人心。”

孩子们面面相觑,却又莫名安心。

***

长安太极宫,御花园深处。

皇帝已年过六旬,两鬓斑白,但仍每日亲临太学院听课。今日恰好轮到讲解《千字文》第五讲:“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主讲是一位来自河套地区的农夫之子,如今已是户部司农参议。他穿着粗布衣裳,脚踏草鞋,说话带着浓重乡音,却条理清晰,引经据典。

“陛下,古语云‘民以食为天’,然何为‘天’?非苍穹日月,乃百姓口中饭、身上衣。若田不得耕,谷不得收,则万般宏论皆为空谈。”

皇帝频频颔首,待其讲毕,亲自赐茶:“卿言极是。朕昔年总以为掌控权柄便可安天下,殊不知真正的根基,从来都在田野之间。”

退朝后,他独步园中,忽见池边立着一人,背影清瘦,手持竹杖,杖头悬灯,焰色幽蓝。

“是你?”皇帝脚步一顿。

那人转身,面容模糊,似少年,似青年,又似老者。正是赵念。

“陛下还记得那夜龟甲上的箴言吗?”赵念轻声问。

皇帝闭目:“‘若有一人愿代万民受苦,则天下可安;若有一语能唤众生觉醒,则乾坤自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