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小说

秋天小说>地仙只想种田 > 第420章 许诺收徒刘作霖(第2页)

第420章 许诺收徒刘作霖(第2页)

与此同时,共耕原的孩子们开始展现出奇异天赋。他们不用教就能分辨百种土质,闭眼能听出地下水位深浅,甚至能在暴雨来临前三天准确指出哪块田需要加固垄沟。村里老人说,这是“田气入骨”,是长期与地脉共振的结果。但阿禾知道不止如此??她在一个月圆之夜看到,所有孩童入睡后,眉心都会浮现出一道极淡的金线,延伸入地,与玉苗根系相连。

她们在做梦,梦里全是别人的记忆:某个古人如何用骨耜开垦第一块荒地,某个少女如何在战乱中藏下一袋种子,某个书生如何放弃科举回到乡间编写《四季农书》……这些记忆不再是碎片,而是被编织成了一部活着的《耕史》,通过地母意识代代相传。

孙儿的变化最为明显。他不再需要锄头,双手往土里一插,泥便自动分开;他走过之处,枯苗复绿,病虫退散。但他从不炫耀,依旧每天早早起床,跟着其他孩子一起背诵耕谣,然后认真完成分配的任务。只有阿禾注意到,他偶尔会对着空气说话,嘴角带着笑意,仿佛在和谁商量播种间距。

“你在跟爷爷说话?”她终于忍不住问。

孙儿点点头:“他说今年雨水偏多,要在东坡多挖两条排水沟。”

“你能看见他?”

“不能。”孙儿摇头,“但我能感觉到。就像……鞋子里有颗小石子,你知道它在那儿,虽然看不见。”

阿禾沉默良久,忽然问:“那你以后想做什么?”

孙儿望着远方,阳光洒在他稚嫩的脸庞上:“我想一直种下去。等我老了,也变成土地的一部分。到时候,如果有小孩问我‘为什么这块地特别肥’,我就悄悄让蚯蚓爬出来告诉他答案。”

阿禾笑了,眼角却湿了。

这一年冬天格外暖和,雪迟迟不下。直到腊八那天,天空才飘起细碎雪花。奇怪的是,雪花落到共耕原上空时,竟纷纷转向,绕开整片区域,唯独在主田中央落下薄薄一层,恰好拼出两个字:

**“安心。”**

村民们相视一笑,没人拍照,没人传话,只是默默将这两字扫进compost堆,当作来年育苗的基肥。

开春后,第一批玉米成熟。收割时,人们发现每粒谷子内部都藏着一点微光,像是凝固的晨曦。煮饭时,整锅粥会泛起淡淡金晕,香气能飘出十里。更神奇的是,吃过这饭的人,无论病弱还是衰老,都会感到一股温和的力量在体内流转,不是增强修为,而是让人重新体会到“活着”的踏实感??能清晰感知风吹脸颊的凉意,能专注咀嚼每一粒米的甜香,能在劳作后真正安眠。

几位曾走火入魔的修士偷偷前来求食,吃完后当场砸碎法宝,转身去学插秧。有人说他们是被下了咒,阿禾却摇头:“不是咒,是唤醒。他们终于想起来,自己原本也是农民的儿子。”

秋天,十七处星种田同步丰收。各地派来使者报喜:北沼的泉眼已汇成湖泊,湖底长出大片莲藕,剖开一看,藕孔中竟嵌着微型水晶脉络;南荒焦土彻底复苏,野生小麦自行择优淘汰,如今穗大如掌,亩产翻倍;就连最偏远的海岛分支田,也在礁石缝隙中培育出了耐盐水稻,米粒晶莹如珍珠。

而在所有庆功宴上,使者们做的第一件事,都是从行囊中取出一小撮本地收成的米,郑重撒入酒杯,敬天敬地,最后轻抿一口,闭目良久。

他们不说感激,也不谈奇迹,只在记录文书上写下同一句话:

**“吾土今日,风调雨顺。”**

十年过去。

孙儿成了青年,肩宽臂长,手掌粗糙如树皮。他不再追问爷爷去哪儿了,因为他每天都能在无数细节中感受到存在:清晨露珠滑落叶面的角度,黄昏时鸟群掠过田埂的轨迹,甚至是他锄地时手腕自然发力的方式,都像极了记忆中的那个身影。

阿禾老了,头发全白,但仍坚持每日巡查。她的拐杖是用第一代玉苗的枯枝制成,拄地时会发出轻微的共鸣声,像是在与地底对话。她常说:“我不是在管理田地,是在翻译土地的话。”

这一日,天空突现异象。乌云压境,电闪雷鸣,气象台预警百年一遇的超级风暴即将来袭。邻村紧急撤离,机械农场启动防护罩,各大门派布阵自保。唯有共耕原灯火通明,全体村民冒雨集结。

没有慌乱,没有祷告,只有平静的分工:壮年加固堤坝,妇女转移秧苗,老人指导排水路线,孩子们则提着灯笼,在关键节点撒下特制的“根引粉”??那是用十七地愿核余烬混合腐殖土制成的媒介。

孙儿站在承愿树下,仰头望着翻腾的云层。忽然,他举起右手,掌心向上。一道金光从地底冲出,顺着手臂直贯云霄。紧接着,十六道光柱从各星种田爆发,十七道光线在高空交汇,形成一张巨大的光网,将整个共耕原温柔笼罩。

雨落下来,却被光网轻轻托住,化作细雾缓缓洒下。雷劈至半空,竟拐了个弯,击中远处荒山,反倒激活了一处沉睡泉眼。狂风逼近时,万亩玉苗集体伏倒,叶片交错成鳞片状结构,层层缓冲,最终将飓风之力消解于无形。

风暴持续三天,共耕原外寸草不留,内部却仅损失七株幼苗。事后检查发现,那七株苗的位置,正是七十年前七位殉田者的埋骨处。人们沉默良久,最后决定不再补种,而是围起一圈石栏,立碑曰:“守田七士”。

此后,再无人敢称共耕原为“凡俗之地”。

但村民们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旅人问起那场风暴,他们只是笑笑:“哦,那天雨有点大,多盖了层草帘。”

又过了三十年。

孙儿也老了,背微微驼,走路需拄拐。他的孙子如今每天跟着他巡视田地,手里拿着一把小小的木锄,认真拍平一块垄沟。

这一天清晨,老孙儿忽然停下脚步,指着远处:“你看,狐狸又来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