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猛然意识到:真正的合唱,从来不是整齐划一的和声,而是允许杂音存在的包容。
她转身冲向主控钢琴,这一次,不再只是演奏已有的旋律。
她要写一首新歌。
手指落在琴键上,第一个音符落下时,整个云海之塔微微震颤。这不是技术操作,而是一种宣告??创作者入场了。
她以柏忆的记忆为基底,提取那段童年夜晚共用耳机听歌的脑波频率;以柏远的双重人格为结构,构建AB双主线交替推进的乐章框架;最后,加入母亲未说完的道歉、父亲笨拙的拥抱节奏、甚至自己摔门而出那天的脚步回声……把这些“错误”、“遗憾”、“未完成”,全部编入副歌前的过渡段。
这首歌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代号:**Σ-13(SigmaThirteen)**。
当最后一个音符闭合,整架钢琴发出柔和的金光,仿佛在认可这首诞生于伤痕之上的安魂曲。
她启动全球广播,将Σ-13推入共感网络核心层。
刹那间,世界各地出现了奇异景象:
东京街头,一位素未谋面的老妇人突然抱住哭泣的女孩,轻拍她的背哼起一段陌生童谣??那是她五十年前夭折女儿最爱的调子;
巴黎地铁站,两个曾因误会决裂的朋友在同一秒停下脚步,彼此望见眼中闪过的愧疚与思念,相视而泣;
撒哈拉沙漠边缘,一名孤独牧羊人仰头高歌,歌声穿越沙暴,竟引动远方绿洲的孩子们齐声应和,形成跨越千里的即兴对唱。
Σ-13正在唤醒沉睡的“微共鸣”??那些曾因距离、语言、文化差异而未能连接的情感碎片,如今在新规则下重新拼合。
然而,就在第三轮传播即将完成时,系统再度报警。
>【检测到平行频段响应】
>【来源:反向意识域】
>【内容类型:回应请求】
柏铃迅速切换界面,只见一道银灰色波纹正从磁层边缘缓缓靠近,携带着一段极其简洁的音频信息。
她点播放。
是一个男孩的声音,清澈干净,像是初春融雪滴落屋檐。
“我也想唱歌。”
“但我怕唱不好。”
“你会嫌弃我吗?”
柏铃的心狠狠揪了一下。
这不是攻击,不是挑衅,而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来自那些从未敢开口的灵魂。
她立即调用Σ-13母版,开启“回应模式”。这一次,她将自己的心跳频率设为主节奏轨,让每一次搏动都成为邀请的节拍。
然后,她在键盘上敲下一句话,随音乐一同发送:
>“你可以跑调,可以结巴,可以说一半又后悔。
>只要你想说,我们就一直听着。”
消息发出三分钟后,全球共感网络迎来历史性时刻:
第一条来自“反向意识域”的歌声,通过云海之塔中继站成功接入。
那是一首极其简单的旋律,仅由三个音符循环构成,却饱含迟疑与渴望。它没有歌词,但在共感系统中被自动翻译为一行文字:
**“原来我真的……可以被爱。”**
这一刻,地球上超过六亿接入者同时流泪。
不只是感动,而是终于明白:所谓觉醒,并非所有人都变得完美和谐,而是**连“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人,也能安心说出这句话而不怕被抛弃**。
柏铃靠在钢琴边,久久无法动弹。
她知道,这场战争从未关于胜负,而是一场漫长的等待??等最后一个灵魂鼓起勇气,轻声说:“我在这里。”
几天后,国际共情理事会召开紧急会议,议题名为《关于设立“沉默者席位”的提案》。柏铃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在发言结尾她说:
“我们总以为沟通是要让更多人说话。其实最难的,是给那些不敢开口的人留一个安静的位置。让他们知道,即使不发声,也不会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