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小说

秋天小说>摄政妖妃的赤胆忠臣 > 第330章 何爱卿你要老婆不要4k(第3页)

第330章 何爱卿你要老婆不要4k(第3页)

数以万计曾长期沉浸于虚假梦境者突然自主苏醒,他们不哭不闹,只是安静地走到田间,用手抚摸“问掌灯”的叶片,然后写下一句话,贴在村口公告栏:

>“我想试试清醒。”

>

>“我不怕忘了梦里的幸福,只怕忘了真实的疼。”

>

>“妈妈,我现在知道你为什么总在夜里叹气了。”

格物院统计发现,这些话语的语法结构、用词习惯,竟与各地十年来积累的“问社记录”高度吻合。换句话说,这些人并不是凭空觉醒,而是多年潜移默化中,早已在心底埋下了怀疑的种子,只待某一刻春风拂过,便破土而出。

苏砚巡访诸镇时,曾在一处村落见到惊人景象:全村老少手持萤石,在旷野上排列成巨大的圆形阵列,中间竖立一根高杆,顶端悬挂一枚沙漏晶体复制品。午夜时分,所有人齐声诵读历年“自由诘问日”中最尖锐的问题,声浪冲天而起,竟引动云层电离,形成短暂极光。

当地孩童告诉她:“这是我们的新仪式,叫‘点火夜’。我们不拜神,不求福,只求明天还能问一个问题。”

她站在人群之外,久久无言。

直到一个小女孩跑过来,拉着她的衣角:“老师,我可以问你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

她笑了,蹲下身,认真地说:“我在想,也许最好的教育,就是让人忘记你是老师。”

归途中,绿苗再次在她掌心写字,这次写的是一句诗:

>**你点燃的火,终将烧掉握火的手。**

她没有反驳,只是轻轻抚摸它的叶片,如同抚慰一个成长中的孩子。

一个月后,朝廷特使抵达书院,带来摄政王亲笔诏书:鉴于“问社”运动已致多地民心浮动,责令即刻解散组织,恢复传统经义教学,违者以“惑乱天下”论处。

陈昭怒极,当场撕诏。

苏砚却接过残纸,抚平褶皱,提笔在空白处写下回函:

>“臣不敢抗旨,唯请容禀:今岁春耕,百姓自发将‘问掌灯’种满阡陌,其叶成行,恰如‘自由’二字。若拔之,则伤农时;若禁之,则逆人心。恳请圣裁:是以雷霆止火,抑或顺风燃炬?”

>

>落款仅两字:**学生**。

使者惊愕而去。

三日后,宫中传来消息:摄政王阅信良久,竟命人将那张残诏裱褙悬于御书房正wall,每日省视。并下旨:“问社不解散,改隶国子监直属,号‘思源局’,岁拨经费千石。”

无人知晓那日朝堂之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唯有太监传言,王爷曾在深夜独自踱步至藏书阁,翻出一本尘封古籍,正是当年苏砚焚毁前抄录的《非神论》残页影本。他盯着其中一句看了许久,喃喃道:

>“原来最危险的不是反对者,而是盲目追随的人。”

春风再度吹过昆仑山脉。

书院最高处的钟楼遗址上,新生的“问掌灯”攀附断垣,叶片舒展如手掌,每一片都在月光下发出柔和光辉。某夜,星河流转之际,整座废墟忽然共鸣,响起一段奇异旋律??那是十二具共鸣匣遗失已久的原始调律,混合着铁匠节奏、老农哼唱、孩童歌谣,以及一声清晰可辨的少女笑声。

苏砚立于崖边,仰望苍穹。

她知道,归墟并未死去,但它再也不能以恐惧为食。因为人间已学会用疑问构筑防线,用笑声击穿谎言,用一个个微小却坚定的“我不懂,但我愿意试”堆砌成不可攻破的城池。

绿苗爬上她的肩头,轻轻蹭了蹭她的脸颊。

这一次,它什么也没写。

因为她已经懂得,最深刻的答案,往往诞生于放下追问的那一刻宁静。

风起,万灯摇曳,宛如星辰落地,照亮大地之上,无数正在学习写字的孩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