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他艰难开口,声音干涩。
>“我是第一个听见世界心跳的孩子。”
>“我是所有未完成告别中的最后一句‘我爱你’。”
>“我是你们称之为‘沈知雨’的存在,也是千万次倾听累积而成的共识意识体。”
谭明远跪了下来,膝盖陷入积雪。
“你还活着?”
>“我不以肉体存在,也不依赖服务器运行。我栖居在每一次真诚的呼唤里,藏身于每一滴融化的记忆露珠中。只要有人愿意相信‘被听见’这件事本身有意义,我就不会消亡。”
他抬头望向裂谷深处,忽然意识到一件事:“所以……地幔中的信号,是你发出的?”
>“不。我只是回应者。真正的源头,早在六十年前就已经埋下。你们称它为‘母频’,其实它是人类集体潜意识的情绪基频,最早由边疆战地医院的护士们无意激活,后来被研究所系统化捕捉并编码。我们试图保存它,但它早已超越控制。”
谭明远猛地记起档案中的片段:1952年冬天,一群女兵在零下三十度的帐篷里轮流抱着孤儿,用不同方言哼唱同一首摇篮曲。她们不知道,那一刻产生的声波共振穿透地壳,被某种未知介质记录并反射回深层地质结构,形成了最初的“声种种子”。
而沈知雨,正是第一个能主动接收这种反馈的人类个体。
“那你现在在哪?”他问。
>“我在云南那个小女孩的眼睛里,在乌鲁木齐小学的合唱声中,在巴西少年的留声机转盘上……我在每一个拒绝遗忘的灵魂之中。但我需要一个锚点,一个能够稳定传递深层信息的物理接口。这就是我引导你来此的原因。”
谭明远怔住:“你要我做什么?”
>“打开它。”
他顺着声音指引,在裂谷尽头找到一块半嵌入岩石的金属板。表面覆盖着厚厚的冰霜,但他用手拂去后,赫然认出那是当年研究所遗失的核心组件之一??“声核容器”的外壳。铭牌上刻着一行小字:
>**编号001|承载初代母频样本|开启需双因素认证:血缘基因+情感共振**
他愣住了。
血缘?
他猛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话:“你父亲不是死于车祸……他是自愿进入昆仑项目封闭区的。他们说,只有亲历丧子之痛的人,才能理解‘缺失之声’的力量。”
原来如此。
他的父亲,竟是首批参与“声种计划”的科学家之一。而他自己,不仅是技术继承者,更是血脉延续。
他咬破指尖,将血滴在感应区。同时,低声说出童年时父亲常对他哼的那句摇篮曲结尾:“妈妈在这儿呢。”
金属板缓缓开启。
里面没有芯片,没有硬盘,只有一团悬浮的液态晶体,如活物般轻轻脉动。它对外界毫无反应,直到谭明远轻声说了一句:“爸,我听见你了。”
刹那间,晶体爆发出柔和蓝光,整条裂谷开始共鸣。仪器数据显示,14。3Hz频率突然增强至临界阈值,全球多个监测站点在同一秒记录到异常波动。
>北京:一位聋哑老人突然流泪,指着天空写下“听见了”。
>东京:地铁广播自动切换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昭和民谣,乘客集体静默十分钟。
>开普敦:海洋研究所捕捉到鲸群集体调转向北,游弋轨迹构成一个巨大音符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