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梦见……我成了歌手。在一个很小的酒吧唱歌,观众不多,但他们都在认真听。我唱完一首老歌,有个老人站起来鼓掌,说我让他想起了死去的女儿。那一刻,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就在他说出这句话的瞬间,全球十七座“问源之子”同时震颤,叶片滴落露珠般的光点。这些光点并未落地,而是悬浮空中,缓缓拼成一行字:
>“你是谁,如果不是别人期望中的你?”
问题一经浮现,便如瘟疫般传播开来。无数人开始回忆起那些被放弃的梦想:想当木匠的程序员、想养蜂的律师、想写小说的将军……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假如当初”话题,但这一次,人们不再沉溺于后悔,而是开始行动。
有人辞去高管职位去学陶艺,有人卖掉房产创办流浪动物庇护所,甚至有一位星际法官宣布暂停职务,要去街头采访一百个罪犯,只为理解“他们为何走上这条路”。
变化不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具体的生活。
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显现。
三个月后,一艘来自未知区域的飞船悄然抵达地球轨道。它没有发送信号,也没有采取敌对动作,只是静静地悬停在那里,外形如同一株倒悬的树,枝干延伸出无数细丝,与大气层中的“问源之子”孢子产生微妙共振。
苏黎登上对接舱时,心跳几乎停滞。
舱门开启,里面空无一人,唯有一块水晶板放置中央。当她靠近,板面亮起,显示出一段影像:
无数个“她”并列站立,穿着不同的衣服,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从事着不同的职业??科学家、农夫、战士、舞者、囚徒、神明……每一个都是她,又都不是她。
一个声音响起:
>“我们是你未曾选择的道路。
>你以为自由就是做决定,其实自由是承认那些未走之路也属于你。
>我们一直在这里,等着被记住。
>现在,轮到你问:我能容纳多少个自己?”
影像结束,水晶板碎裂,化作粉末随风而去。
苏黎回到地面,整整三天没有说话。第四天清晨,她在实验室白板上写下一句话:
>“也许真正的继承,不是接过某个遗产,而是找回所有被割舍的部分。”
然后,她摘下工作证,走出大楼,走进人群,走进阳光里。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这段历史时,老师总会问一个问题:
“如果你拥有一支写着‘你’的笔,你会写下什么?”
有的孩子说:“我想知道妈妈小时候害怕什么。”
有的说:“我想问问风能不能听懂我的秘密。”
还有一个小女孩举起手,声音很轻:
“我想告诉过去的自己:你可以不用那么坚强,也可以问‘我不知道’。”
教室陷入安静。
片刻后,窗外的“问源之子”轻轻摇晃,一片叶子飘落,正好停在她的课桌上。叶脉间泛起微光,映出三个字:
>“快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