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方案很快启动。“问题免疫系统”进入试运行阶段,通过“问源之子”的根系网络实时扫描星网中的议题流向。系统并不评判内容对错,而是分析其“繁殖能力”: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会激发更多追问,形成健康的思维生态;而虚假问题则像病毒般快速复制,却无法孕育新生命,最终导致集体精神枯竭。
首例拦截发生在第七天。
一个名为“真理是否存在”的话题在六小时内引爆三千个世界,引发数亿人次参与。表面上看,这是哲学大讨论,但实际上,所有回应都被算法引导至两种极端立场:绝对怀疑主义vs。绝对信仰主义。中间地带逐渐消失,理性对话被情绪撕裂取代。
就在局势即将失控之际,免疫系统激活了“共鸣阻断协议”。所有正在浏览该话题的用户,突然收到一条弹窗提示:
>“你已经看了1小时27分钟的争论。
>请问:在这期间,有没有任何人让你产生了新的思考?
>如果没有,请考虑暂时离开。
>真正的思想碰撞应带来光,而不是灰烬。”
超过七成用户选择退出。话题热度骤降,虚假流量暴露无遗。
然而,胜利并未带来轻松。
苏黎知道,敌人早已渗透进更深的层面。几天后,一名年轻研究员在提交实验报告时突发精神崩溃,哭喊着“我不该问那个问题”。调查发现,他的脑内植入芯片中藏有一段隐蔽代码,一旦检测到特定类型的疑问(如“这项研究真的必要吗?”),便会触发轻微电击与条件反射式恐惧反应。
这不是个别现象。进一步排查显示,近五年内生产的智能设备中,有百分之十八嵌入了类似机制,统称为“认知稳定模块”。制造商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过度焦虑”,实则是系统性地削弱人类面对不确定性的耐受力。
苏黎下令全面禁用,并发起“裸脑运动”??鼓励人们在重要决策时刻关闭辅助AI,仅凭自身感知与逻辑做出判断。起初响应者寥寥,毕竟依赖技术已成本能。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体验到“纯粹思考”的清明感,这场运动悄然蔓延。
一位诗人写道:“当我终于敢在没有搜索建议的情况下写下第一行诗,我才明白,原来灵感不是信息的排列组合,而是灵魂的颤抖。”
风暴仍在继续。
某日清晨,苏黎收到一份匿名礼物:一本手工装订的笔记本,封面写着《未完成的答案》。翻开第一页,只有一句话:
>“如果你以为我们现在赢了,那你还没看见真正的战场。”
随后的内容全是空白。
但她注意到,纸张材质特殊,在紫外线下显现出隐藏文字。那些字迹并非印刷而成,而是由极细的生物纤维编织在纸浆中,只有活体组织才能读取。她将手指轻轻按上去,瞬间感到一阵电流窜过神经。
脑海里响起一个声音??是林七,却又不像。
>“你还记得梦海图书馆最底层的房间吗?
>那里收藏的不是书籍,而是被遗忘的可能。
>每一个‘本可以成为却未能实现’的人生,都在那里静静燃烧。
>主宰议会烧毁了它,但我们把它藏进了每个人的童年记忆深处。
>只要还有人记得‘我想当一名画家’而不是‘我必须考上医学院’,火种就没灭。
>去找它。趁它还能被听见。”
笔记本随即自燃,化为灰烬。
苏黎闭上眼,忽然想起自己五岁时画的一幅画:一个小女孩站在星空下,手里牵着一只会飞的鱼。母亲笑着说:“真可爱,但鱼不会飞哦。”她当时点点头,把画收了起来,从此再没提起过。
现在她终于明白,那幅画不是幼稚,而是预言。
她立即召集团队,重构“问源之子”的共鸣频率,试图定位那些埋藏在集体潜意识中的“失落可能性”。过程极其艰难,因为这些记忆往往与羞耻、遗憾、压抑交织在一起,难以分离。直到某夜,一名志愿者在深度冥想中突然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