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助理的调查,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他叫李哲,一个以严谨细致著称的年轻人。他首先找到了项目名义上的负责人——王经理。
面对李哲的询问,王经理拍着胸脯,将所有功劳都揽在了自己和“自己的团队”身上。“这个项目,从头到尾都是我亲自带队攻坚的。方案的每一个字,数据模型的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我们团队的心血,我作为负责人,自然是居首功。”
他的说辞天衣无缝,态度坦然无比,仿佛他真的就是那位运筹帷幄的总设计师。
李哲又旁敲侧击地问了几个技术细节,王经理则用一套早己准备好的“团队合作”、“集体智慧”、“加班加点”的话术,完美地搪塞了过去。
调查似乎走进了死胡同。
李哲无奈,只能采取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查阅服务器的操作记录和系统日志。这是最冰冷、也最诚实的数据,它们不会说谎。
在技术部的机房里,李哲获得了临时的高级权限。他调出了项目相关的所有服务器日志,从数据接收的那一刻开始,逐条追踪。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在他的追踪下,一幅清晰到令人震惊的操作路径图,呈现在屏幕上。
没有所谓的“团队合作”,也没有“夜以继日”的攻坚。所有核心的数据清洗、整合、分析工作,都源自于一个在特定时间段内,被一个特定账号高速运行的程序。
那个程序,不是什么庞大的工程,而是一个结构简单、由十几个小脚本拼接而成的聚合体。
李哲顺着运行账号,查到了创建者和运行者的信息。当那个名字跳出来的时候,他愣住了。
创建者:秦松。
运行者:秦松。
李哲立刻在公司内部系统里,调出了秦松的个人档案。
屏幕上显示出的信息,让他感到了巨大的割裂与荒诞。
【姓名:秦松】
【岗位:实习生(己破格提拔为核心算法优化小组荣誉主管)】
【入职时间:一个多月】
【履历:普通一本院校毕业,无大型项目经验】
【绩效评定(上月):C-(工作积极性有待提高)】
一个巨大的矛盾感,冲击着李哲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