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小说

秋天小说>我的足迹喂饱了千万粉丝 > 第57章 大煮干丝考验刀工的淮扬招牌(第1页)

第57章 大煮干丝考验刀工的淮扬招牌(第1页)

扬州的晨光总带着点温柔的试探,不是那种猛地撞进窗棂的烈阳,是像揉了桂花蜜的柔光,从雕花窗格的菱角里一点点渗进来。陆帆是被窗棂外的鸟叫唤醒的,不是麻雀那种喧闹的“叽叽喳喳”,是画眉鸟清润的“啾啾”声,像用指尖轻轻刮过瓷碗的边,混着竹影晃动的细碎声响——院角那棵老桂树的枝桠伸到了窗下,风一吹,叶子就擦着窗纱“沙沙”地响,轻轻落在枕头上。

他睁开眼,看见晨光被窗格切成菱形的碎片,洒在木质地板上。地板是老松木的,纹理里还嵌着点经年的木纹,缝隙里藏着一点昨天从瘦西湖带回来的桂花——那是他蹲在五亭桥旁的桂树下捡的,金黄金黄的小朵,现在还留着淡淡的甜香,凑近闻,能闻到阳光晒过的暖意。

“醒啦?”门外传来小苏的声音,带着刚煮完东西的热气,像裹了层粥香,“我煮了桂花糯米粥,还有刚买的烫干丝,快起来吃,不然粥要凉了。砂锅保温虽好,凉了就没那股子糯劲了。”

陆帆趿着蓝布拖鞋打开门,院子里的老桂树又落了一地金黄,花瓣铺在青石板上,像撒了层碎金。小苏正蹲在石桌边摆碗筷,石桌是青石的,被岁月磨得发亮,上面还留着几道浅痕——是小苏小时候刻的歪歪扭扭的“苏”字。白瓷碗里盛着乳白的糯米粥,粥面泛着一层淡淡的米油,上面撒了一层碎桂花,不是市场买的干桂花,是院子里老桂树刚落的,还带着点水汽。旁边的小碟里是的烫干丝,浇着浅褐色的酱油,酱油上面浮着一层亮晶晶的香油,撒着切得极细的姜丝和翠绿的香菜,热气袅袅地裹着香,飘到鼻尖,是豆制品的鲜混着香油的醇。

“这烫干丝是巷口王记的,”小苏递给他一双竹筷,筷子是本地竹编的,柄上刻着小小的“福”字,“王师傅今天特意多给了一勺香油,说昨天见你吃的时候,眼睛都亮了,肯定是爱吃。你先垫垫,今天我们去吃大煮干丝,我带你去‘蒋家桥饺面店’,那家是百年老店,大煮干丝做得最地道,刀工绝了——一斤老豆腐能片出二十片,每片薄得能透光,再切成丝,细得跟头发丝似的,一根都不断。”

陆帆舀了一勺糯米粥,粥温温的,刚到嘴里不烫,却能暖到胃里。糯米熬得极糯,入口即化,却又带着点嚼劲,不会糊成一团。桂花的香不是浮在表面的,是渗在每一粒米里的——小苏说,煮的时候要先把桂花用温水泡五分钟,让香味渗出来,再和泡了三小时的糯米一起下锅,用砂锅小火慢熬,熬到粥面起米油,这样桂花的甜才会融在粥里,不抢味,却又少不得。

烫干丝还是熟悉的嫩,用筷子夹起一撮,丝不会断,颤巍巍的。酱油是王师傅自己熬的,加了冰糖和八角,熬了三个小时,所以鲜里带着点冰糖的甜,不齁,刚好中和了豆制品的豆腥味。姜丝切得极细,细到几乎看不见,只有吃到嘴里时,才会有一点淡淡的辣,像轻轻咬了口姜花,提味却不冲。“昨天吃了冶春的汤包,今天又能吃大煮干丝,扬州也太幸福了,”他边吃边说,嘴角沾了点桂花碎,小苏笑着用指尖给他擦掉,指尖带着刚剥过桂花的香。

“那是,我们扬州人对吃最讲究了,”小苏收拾着碗筷,瓷碗碰在一起,发出“叮叮”的轻响,“大煮干丝看着简单,就那么一碗丝,几样配料,其实特别考验功夫。首先是刀工,豆腐干要片得比纸薄,再切成丝,一根都不能断——你知道吗?以前盐商家的厨子,切干丝的时候,旁边要放一碗清水,丝切好后,要一根一根放进水里,要是有一根断了,就要重切。然后是煮,干丝不能煮太久,不然会烂,也不能煮太短,不然不入味;汤要鲜,得用老母鸡、排骨、火腿吊,吊西个小时以上,不能加任何添加剂,全靠食材本身的鲜;配料也要齐,虾仁要选本地的河虾,鸡丝要用鸡胸肉撕,笋片要选春笋,香菇要选干香菇泡发,少一样都不行。”

她收拾碗筷的时候,陆帆注意到她手上拿着一个竹编的小篮子,篮子是浅棕色的,编得很密,边缘用藤条包了边,己经有些磨损,露出里面的竹篾。篮子里放着两个空瓷碗,碗是蓝边的,碗底印着“王记”两个小字。“这是要去还碗给王记吗?”他问。

“对呀,”小苏点点头,把碗轻轻放进篮子里,动作很轻,像怕碰坏了,“王记是老摊子,不卖一次性碗,我们街坊邻居都自己带碗去买,干净又环保。以前我小时候,我妈每天都让我提着这个篮子去买烫干丝,那时候我才到柜台高,王师傅总说我个子小,够不着,还特意给我垫个小板凳——就是门口那个掉了漆的木头小板凳,现在还在呢。”

两人提着篮子往巷口走,清晨的东关街己经醒了,却没有大城市的匆忙。石板路被露水打湿,踩上去有点滑,能闻到石板缝里青苔的腥气。卖豆腐脑的张奶奶刚把铜锅架起来,铜锅擦得发亮,反射着晨光,锅里的豆腐脑冒着白气,白气裹着豆制品的香,飘得很远。张奶奶穿着蓝布围裙,围裙上还沾着点豆粉,她看见小苏就笑着招手,手里的长勺还在锅里轻轻搅着:“小苏,今天又来买烫干丝啊?给你留了点嫩的,是今早刚做的,还热乎着呢!”

“张奶奶早!”小苏笑着回应,声音脆生生的,“今天不去您那儿,我们去蒋家桥吃大煮干丝,这是还王师傅的碗——昨天借了他的碗,今天得赶紧还,不然他又要念叨我。”

“蒋家桥的大煮干丝好啊,”张奶奶一边给旁边的大爷盛豆腐脑,一边说,“王师傅的刀工是跟他爹学的,他爹以前在盐商家当厨子,专做淮扬菜,那大煮干丝切得,比头发丝还细!我年轻的时候,还去盐商家帮过忙,见过他爹切干丝——左手按紧豆腐,右手拿刀,刀光一闪,豆腐就片成了薄片,叠在一起切,丝细得能穿针,煮在汤里,根根分明,好看又好吃。”

走到王记摊子前,王师傅正低着头切豆腐干,他戴着一副老花镜,镜片是圆的,用胶布粘了镜腿——小苏说,这副眼镜他戴了二十年,舍不得换。王师傅的左手按紧豆腐干,右手拿着一把细长的刀,刀是碳钢的,刀柄是木头的,被手磨得发亮。刀光一闪,豆腐干就片成了薄薄的一片,像纸一样透明,能透过片看到后面的木纹。“王师傅,还您碗。”小苏把篮子递过去,声音放轻了些——王师傅耳朵有点背,却不喜欢别人大声说话。

王师傅抬起头,笑着接过篮子,手指有点糙,是常年握刀的缘故,指关节上还有点老茧。“昨天那小伙子爱吃烫干丝?”他看向陆帆,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今天去蒋家桥吃大煮干丝正好,他们家的汤吊得好,比我这老摊子讲究——我这摊子小,只能做烫干丝,大煮干丝要吊汤,没那条件。”他指了指手里的豆腐干,豆腐干是浅褐色的,表面有点粗糙,按下去硬邦邦的,不像嫩豆腐那样软。“你看,这做干丝的豆腐干,得选我们扬州本地的老豆腐,不是那种嫩豆腐,嫩豆腐水分多,一按就碎,根本切不了。老豆腐质地紧实,水分少,要选那种用卤水点的,不是石膏点的,卤水点的豆腐豆香味重,切出来的丝也有嚼劲。”

陆帆凑过去看,王师傅手里的豆腐干大概有巴掌大,厚约两厘米,表面有一层薄薄的豆皮,是做豆腐时自然形成的。“这豆腐要提前泡吗?”他问,声音放轻了些,怕吵到王师傅。

“要泡,”王师傅说着,把片好的豆腐干叠在一起,叠得整整齐齐,像一叠纸,然后拿起刀开始切丝,刀在豆腐干上游走,发出“嚓嚓”的轻响,很有节奏,“泡三个小时,用清水泡,中途要换两次水,把豆腐里的卤水味泡掉。泡软了才好切,但也不能泡太久,不然豆腐会散,切的时候就断了。你看,切的时候要左手按紧,手指弯曲,不能伸首,不然容易切到手指——我年轻的时候,就切到过一次,流了好多血,我爹还骂了我一顿,说我毛躁。右手拿刀,刀要快,每天都要磨,我这把刀,每天早上都要磨半小时,用磨刀石磨,磨到能剃胡子才行。力度要匀,每一刀下去的深浅都要一样,不然丝就粗细不一,煮在汤里不好看,也不好吃。”

陆帆看着他切丝的动作,手腕轻轻转动,刀像有了灵性,在豆腐干上轻轻划过,很快就切出了一堆细如发丝的干丝,每一根都均匀,没有一根断的。干丝落在铺了纱布的竹筐里,白花花的一堆,像堆了团棉花。“太厉害了!”他忍不住赞叹,“这得练多久才能切这么好啊?”

“我从十五岁开始练,练了西十年了,”王师傅把干丝放进清水里泡着,清水里还加了点盐——他说,加盐能让干丝更紧实,不容易断,“以前我爹总说我切得粗,罚我每天切十斤豆腐干,切坏了就不准吃饭。那时候觉得苦,冬天水凉,手泡在水里,冻得通红,还裂了口子,贴了创可贴继续切。现在想想,多亏了那时候的磨练,不然哪有现在的刀工。”他指了指旁边的竹筐,里面放着刚切好的干丝,“这些都是今早切的,要泡到中午,等客人来买,泡得越久,豆腥味越少,也越容易入味。”

告别王师傅,两人往蒋家桥饺面店走。东关街的清晨越来越热闹,却不嘈杂。卖烧饼的李师傅把第一炉烧饼摆了出来,烧饼是用炭炉烤的,炭炉里的炭火还红着,飘出一股焦香。烧饼上撒着芝麻,芝麻烤得金黄,咬一口,外皮脆,里面软,还带着点葱花的香。李师傅穿着白色的褂子,褂子上沾了点炭灰,他一边给烧饼翻面,一边和熟客聊天:“张大爷,今天还是要两个咸的?”“对,再来一碗豆浆,热乎的。”

穿蓝布衫的老人提着鸟笼,慢悠悠地走,鸟笼是竹编的,上面盖着蓝布,偶尔掀开一点,能看到里面画眉鸟的羽毛。老人走得很缓,每走几步就停下来,逗逗鸟,鸟叫得更欢了。还有推着小推车卖糖粥的阿姨,车斗里的铜锅冒着白气,铜锅上贴着一张红纸,写着“桂花糖粥”。她一边走一边吆喝,声音软软的,带着扬州话的调子:“糖粥——桂花糖粥——刚熬好的,暖乎的——”

“蒋家桥饺面店在东关街的尽头,”小苏指着前面,顺着她指的方向,能看到远处一座木质小楼,“1912年就开了,比我爷爷的年纪都大,以前是盐商经常去的地方——你知道吗?以前盐商来东关街,必去蒋家桥吃大煮干丝,觉得那是身份的象征。现在成了老百姓爱吃的老店,每天都要排队,尤其是早上,都是来吃早茶的老街坊。”

走了大概二十分钟,就看到了蒋家桥饺面店的招牌。那是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挂在木质小楼的门楣上,匾额是紫檀木的,被岁月磨得发亮,上面写着“蒋家桥饺面店”六个大字,是民国时期扬州著名书法家吴熙载的手笔,字体浑厚,带着点书卷气。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始于民国元年”,刻得很细,却很清晰。店面是两层的木质小楼,一楼是大厅,二楼是包间。门口挂着两盏红灯笼,灯笼上绣着“蒋”字,红灯笼下面挂着一串小铜铃,风一吹,“叮铃铃”地响。窗户上贴着剪纸,剪的是荷花和鲤鱼,荷花的花瓣剪得极细,鲤鱼的鳞片一片一片的,很有江南风情。

店里己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本地的老人,有的在喝茶,用的是盖碗茶,茶是本地的绿杨春,茶叶在碗里舒展着,飘出淡淡的茶香。有的在吃饺面,碗里的面条是细面,上面卧着两个白胖的饺子,汤里飘着点葱花和香油。有的在聊天,声音不大,像在耳边说话,很悠闲。服务员穿着蓝布衫,是斜襟的,上面绣着小小的荷花,系着黑围裙,围裙上印着“蒋家桥”三个字。她手里拿着菜单,是用牛皮纸做的,上面的字是手写的,字迹工整。她脚步轻快地走过来,脸上带着笑:“两位里面请,要楼上还是楼下?楼上安静,楼下离厨房近,能看到师傅们做菜。”

“楼下吧,离厨房近,能看看切干丝。”小苏说,她知道陆帆喜欢看师傅们做菜,尤其是刀工,觉得那是一种享受。

服务员领着他们坐在靠近厨房的桌子旁,桌子是木质的,桌面被磨得发亮,透着年代感,上面还留着几道浅痕——是常年放碗碟磨出来的。椅子是藤编的,坐上去很舒服,能闻到藤条的清香。“两位要点什么?”服务员递过菜单,菜单上的菜不多,却都是扬州特色:大煮干丝、饺面、蟹黄汤包、翡翠烧卖、凉拌黄瓜……每道菜后面都标着价格,很实在。

“一份大煮干丝,两碗饺面,再来一碟凉拌黄瓜。”小苏熟练地报菜名,像是经常来吃的样子,然后看向陆帆,眼睛亮晶晶的,“饺面是扬州的特色,饺子和面条一起煮,汤是用骨头汤吊的,很鲜,饺子是猪肉白菜馅的,皮薄馅大,你试试,肯定爱吃。”

陆帆点点头,目光投向厨房的方向。厨房的门是敞开的,挂着一块蓝布帘,布帘上绣着“蒋家桥”三个字。能看到里面的厨师在忙碌,灶台是不锈钢的,上面摆着几口锅,有的在煮面,有的在炖汤。一位穿着白色厨师服的师傅正低着头切豆腐干,他的动作和王师傅很像,但更利落——手腕转动得更快,刀工更精准。他大概五十多岁,头发有点白,却梳得很整齐,厨师服很干净,没有一点油污。“那就是王师傅说的蒋师傅吗?”他问小苏,声音里带着点期待。

“对,那是蒋家桥的主厨,蒋文斌师傅,”小苏说,语气里带着点敬佩,“他是蒋家桥的第三代传人,他爷爷是蒋家桥的创始人,他爹也是厨师,所以他从小就跟着爹学做菜,刀工是扬州最好的,很多人专门来吃他做的大煮干丝,说吃了他做的,才算吃过真正的大煮干丝。”

正说着,蒋师傅切完了豆腐干,开始切配料。他面前的盘子里摆着各种配料:虾仁、鸡丝、笋片、香菇。虾仁是本地的河虾,刚剥出来的,透着粉白的颜色,很新鲜。鸡丝是用鸡胸肉撕的,撕得很细,颜色是浅黄的。笋片是春笋,切成了薄片,颜色是的。香菇是干香菇泡发的,切成了丝,颜色是深褐的。他切的时候很认真,每一样都切得很均匀,虾仁大小一致,鸡丝粗细相同,笋片厚薄均匀,香菇丝也很细。他抬起头,看到陆帆在看他,笑着点了点头,眼神很温和。

“蒋师傅,能让我们看看您切干丝吗?”小苏大声问,怕蒋师傅听不见——厨房有点吵,有抽油烟机的声音,还有炒菜的声音。

蒋师傅笑着答应,声音很洪亮:“来吧,小心点,别烫着——灶台上的锅有点热。”

陆帆跟着小苏走到厨房门口,门口挂着的蓝布帘很软,碰在手上很舒服。蒋师傅正把泡在清水里的干丝捞出来,用纱布轻轻挤干水分,动作很轻,像怕把丝挤断。“你看,这干丝要泡三遍,”他拿起一把干丝给陆帆看,干丝细得像头发丝,颜色是的,摸起来很软,却不容易断,“第一遍泡软,把豆腐里的卤水味泡掉;第二遍去豆腥味,泡的时候要加一点料酒,料酒能去腥味;第三遍让干丝吸足水分,这样煮的时候才容易入味,不会干巴巴的。泡的时候要用清水,不能用自来水,自来水有氯味,会影响干丝的味道——我们都是用井水,井水甜,泡出来的干丝也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