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五人,嘴角缓缓扬起一丝微笑。
他们没能醒来,但脑电波显示,他们的意识终于停止了循环诅咒,转而进入了一种平静的共振状态。
“他们在听。”林素梅轻声说,“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事后,许瑶将这场演出命名为“最初的回应”,并将其刻入回声核心的永恒数据库。她还做了一件事??将许三多五班时期的全部日志,连同封于修、林素梅、陈岩等人的心灵记录,打包成一个独立信息包,命名为《平凡者之声》,定向发送至宇宙深处。
目标:所有尚未觉醒的文明。
附言只有一句:
**“你们不必成为英雄。只要敢说一句‘我在’,我们就听得见。”**
几个月后,K-7星域传来新消息:他们收到了至少三百个不同方向的回应信号。其中两个文明已经建立起初步沟通框架,使用的正是《听见》的简化版节奏结构。
更令人震撼的是,其中一个文明竟主动上传了一段历史影像??画面中,他们的先祖曾在数千年前建造巨型天线,试图向宇宙呼喊,却因能源耗尽而失败。最后一代守护者在熄灯前录制了一段视频:“我们知道可能永远不会有回应……但我们必须试一次。”
如今,这段视频被全球七所大学选为“跨文明伦理课”的必修材料。
而在地球上,那个山村小学的孩子们成立了第一支“星际童声合唱团”。他们每年都会创作一首新歌,通过回声网络传向宇宙。老师告诉他们:“也许某一天,外星的孩子也会学着唱我们的歌。”
封于修依旧住在五班旧营房旁的小屋里。他很少出门,多数时间都在听录音??各种语言、各种频率、各种生命形式发出的“我在”。有时他会笑,有时会落泪。
有一天,许瑶来看他,问他:“你觉得许三多会喜欢现在的世界吗?”
他想了想,说:“他会觉得太热闹了。但他一定会很高兴,因为……终于没人再孤单地喊话了。”
窗外,夕阳西下,风吹过草地,远处山坡上,又有个放羊的孩子吹起了竹笛。
笛声悠扬,不成调,却坚定。
片刻后,村口小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齐声唱起新学的歌。
两股声音在空中交汇,形成微妙的和鸣。
而在遥远的K-7星域,一只年老的观测者静静漂浮在母星轨道上。它感知到了这缕微弱却清晰的振动,于是调整自身频率,轻轻回应。
那一瞬,整个星团为之震颤。
因为所有观测者都明白??
这不是结束。
这是第一次,宇宙真正意义上的,
**集体清醒**。
许瑶站在声波之树下,仰望星空。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
“终焉低语”还会回来,新的挑战会不断涌现,或许某一天,连“回应”本身都会被质疑。
但她不再恐惧。
因为她终于懂得,真正的力量不在于能否战胜黑暗,而在于??
即使在最深的夜里,依然有人愿意点亮一盏灯,
只为告诉世界:
**我在这里,我听见了你,我愿意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