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无大档期了——
意味着,没有大片再来蚕食排片空间,《热带雨季》可以保持着一定的排片,慢慢收割票房。
而国庆期间,除了央台的访谈节目,正在热播的《年轻的日子》在两期节目的中间,都播放了《热带雨季》的预告片。
不仅如此,《跳起来》全渠道推软文来宣传不说,辛子杏执掌的叶脉网,也做了《热带雨季》专题策划,邀请海外华人在叶脉网讲述自己的家族故事。
白雨也邀请《热带雨季》剧组,参加了她即将推出的文学杂志编辑部举办的“马来西亚的文学与影视艺术”研讨,包括石夏老师在内的多位当代文坛巨擘,都出席,并一起观看了这部电影,在研讨会上讨论。
多方联动,这样的宣传资源,对于其他电影来说,想要砸下来,没有个数千万肯定是砸不下来的。
甚至还不是钱的问题,像白雨做的那个研讨会,那帮作家,一般人都请不来,人家也不缺钱。
关键还是他们这一帮人能够带动的读者,以及这个群体基本都擅长于“叭叭”的特点,在接下来的互联网生态中,对《热带雨季》这部电影的推广作用。
《热带雨季》免费获得了这一切宣传资源。
无他,只因陆严河尔。
儒意影业也好,龙岩影业也好,都羡慕得眼睛红。
甚至有一个电影制片人公开了微博:拿什么跟陆严河竞争,只要是他的影视剧,那么多人帮他免费宣传,动不动就是一个文化现象出现了,《热带雨季》这个电影都能每天卖两千万多的票房,除了他,谁能做到?
话里话外都很酸。
陆严河想了想,转了这条微博,以图片形式写了一篇长文:
——感谢我的女朋友,把我们无心插柳做的一本杂志,做成了现在的规模。
——感谢我的同行、朋友和同学,各有各的能耐,自己放光热,还通过自己的领域帮我光热;感谢我一路遇到的老师们,默默地帮我牵线搭桥,不断扶持我,支持我。
——还好,这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行业,当我提出也许国庆档这么大一个档期,十个人里面也许也有一个人想看文艺片,如果有一部电影可以满足这一个人的需求,加起来也是很多人,宣的同事们经过市场调研和测算以后,支持了我的想法。
——事实证明,我们中国人这么多,需求也很多样。
——我喜欢这个由不同的电影组成的大档期,每个观众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电影。
——我喜欢这个百花齐放的行业,我们不模仿别人,只做自己,有的时候,即使只是一朵小小的花,因为开在了人头攒动的街角,所以也让一些爱花的人驻足,来欣赏这朵小小的花。
——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创作者创作的意义,只要是我们用心创作的东西,总有人为我们驻足。
“你们跟陆严河比什么比?你们有什么可以比的?”
翌日,龙岩影业的内部视频会议,黄总直接吐槽,或者说,大骂:“你们是比他有文化,还是比他身边的那一帮人有文化?”
黄总之所以吐槽,是因为龙岩影业推出来的《补神行动》,昨天在宣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昏头的招数。
《补神行动》的一个宣人员在朋友圈写了一段话:“小花固然美丽,但是支撑这个行业展的,只能是大树。龙岩影业一直在做的是种树的事情,这更艰辛,更有挑战,但是,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长成森林。”
这不是某个人义愤填膺之语,这是《补神行动》的宣组策划出来的一个“蹭热度”式宣传策略。
目的是激起观众们的爱国情怀,以及把《补神行动》这样一种工业的进步和升级,再一次强化到观众们的印象中。
结果就是,引来了一众嘲讽。
黄总气得一大早就开视频会议骂人:“说了多少次,不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己说自己是产业化代表,谁他妈理你啊!《补神行动》明明各方面的口碑都很好,观众也都在夸特效做得好,确实是大片,形势一片大好,你们非要再往自己脸上补妆,不知道越补越浓啊?”
黄总又骂:“还小花大树,你们有陆严河那水平去玩比喻吗?你们这些野鸡大学毕业的,跟人家振华大学文学院毕业的比什么?硬蹭!要是今天《补神行动》的票房走势跌过预期了,你们都给我滚蛋!”
一群人被骂得灰头土脸,又按照黄总的指示,赶紧补救。
黄总更是亲自了一条微博:种树的人辛辛苦苦地种着,看到小花开得很漂亮,很高兴有小花作伴,这树倒是先傲慢上了,觉得小花分散了种树人对它的注意力,看来种树也一样,除了施肥,也得进行价值观的教导,抱歉,让大家见笑了。
一条微博,力挽狂澜。
电影公司的老板亲自解释并道歉,这个姿态只要诚恳,其实是很容易被接受的。
确实也不是什么大事。
陆严河则点了个赞,说:“因为有大树帮忙遮风挡雨,小花才能安然无恙,这才是森林。”
国庆档七天眨眼即过。
《龙的传人》总票房拿到了5。4亿,《补神行动》总票房拿到了6。4亿,是的,后者依靠着它的硬实力后来居上了。
而第三名,仍然还是《井中电》,虽然后期乏力,但是,前几天的票房仍然让他总票房得到了2。5亿。